Milk,第一次在地鐵站裡看到海報根本看不出所以然
跟同時期的Frost/Nixon一樣摸不著頭緒
後來過了很久之後才知道是Harvey Milk的事蹟
經由這部片才能大略瞭解,同性戀長久以來的努力是多麼艱辛
我喜歡用「大略」「多少」這種說法,因為只靠一個片子我們是無法瞭解全盤風貌的
而即使做了很多研究也沒有辦法親身體會,當年他們所遭遇的反對聲浪
之前就說過,我對同性戀族群是很支持的,也很不喜歡看他們被貼上標籤或莫名的指控
看著Harvey跟Scott開店時與對街鄰居的互動,對方拿手帕擦手的舉動就讓人覺得難過
Anita的反同性戀發言讓我忍不住在螢幕前大罵fxxk
而同性戀們一次次的遊行抗議都讓人心情澎湃,不斷的因感動落淚
即便是現在,同性戀在很多地方仍然不能被認可,在美國依然是很爭議性的議題,台灣恐同或反對的比例也很高
然而回頭看30年前,電影裡面呈現的是完全弱勢,連基本工作權都有可能被剝奪
在我看來這種觀念極度狹窄封閉,但不可思議的卻是當年很大的主流聲音
坐輪椅的男孩第一次致電Harvey時說他隔天就要被父母送去精神治療
那種撕裂的絕望感,尤其是自己行動不便無處可逃時,真的會讓人懷疑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意義
在恐同思想漸漸肆虐蔓延的同時,San Francisco這區卻成了頑固抵抗的最後堡壘
不但出現了美國第一個公開出櫃的政治人物
還讓反對同性戀的法案沒有辦法通過
雖然觀看的時候也知道最後一定會通過,但或許是電影拍得很好吧,真正看到時又流下感動的眼淚
而且,我並不是個淚腺發達的人
我沒有看過西恩潘之前的戲,但是從他一出場地鐵搭訕時就知道他很厲害
那種陰柔又不過娘的成分抓取得相當好
他身邊的年輕心腹,第一次在街上遇見Harvey時,來來回回的幾次走動還有細微動作
以及之後的轉變,都令人眼睛一亮
在這部戲裡面觀察到的另外一個,是美國跟英國的比較
Anita的形象是很強烈的good American housewife形象
無論是衣裝打扮甚至講話方式等等
要形容的話可能是middle class吧
當腦海中浮現這個字時也想到這的確是歷屆美國總統都會強調的點,也是美國文學中很愛探討的一區
代表了hardworking, family value, God-fearing, and above all, the American Dream
是一種樸實、懷抱希望、相信明天的感覺
這也是最後Harvey說的"you gotta give them hope"
我觀察到的英國並沒有這些東西
如果說美國是向前看的,英國就是不斷的回首過往
他們以自己的國家文化傳統為榮,但在這裡面帶著濃濃的nostalgia氣息
而華麗的傳統建築還有過去的貴族階級讓文化裡帶著一定程度的品味裝飾
也不是不接受創新,但在這之中必須尊重保有傳統
好玩的是,即使如此,英國對於新觀念的接受(或說忍受力)比美國高
這應該是因為它身處歐洲,文化觀念的流動比較頻繁吧
美國因為自己獨大在一整塊大陸上,對於異己的忍耐力相對小很多